地学考古在一些重要的考古学问题中发挥了重要作用,如农业起源、气候变化与文化适应、土地利用强化和社会复杂化以及人类世的研究等。12月15日下午,伦敦大学学院庄奕杰老师在我院做地学考古讲座,以“季风、作物与国家:早期水稻文明的初步比较”为题,讲述了他在我国良渚、柬埔寨吴哥窟和马达加斯加等地的研究案例,为我院老师和同学作了一场精彩的学术报告。

庄奕杰老师现就职于英国伦敦大学学院考古研究所,研究方向主要为地质考古、早期农业生态、长尺度土地利用与景观变化、古代农业水利设施灌溉与水管理、走向社会复杂化的不同轨迹。他于2005年毕业于西北大学文博学院,2008年硕士毕业于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,2012年于剑桥大学获得博士学位,2012-2013年在牛津大学冒顿学院开展博士后研究。现任World Archaeology、Geoarchaeology编委,曾在PNAS、Catena、Holocene等国际著名期刊发表论文30余篇,主编学术论著2本。

庄奕杰老师从水稻与季风环流的角度展开本次讲座,重点阐述了土地利用和水资源管理、季风边界移动与水资源时空分配不均、气候变化与文化适应关系的复杂性,并以良渚遗水稻早晚期种植面积的变化,及水坝系统修建的原因与功能作用为例讲解。第二部分,从吴哥文明与水稻景观主题展开分析,深入浅出地解释了吴哥当地的季风气候与水稻种植景观形成的过程,并着重讲解了当地特色鲜明的“古代城市化进程”—以寺庙为核心居址,营建居址与水管理措施,包括宗教寺庙选址、布局,一般性平民居址、区域内的一般性聚落分布,池塘与水渠修建等。第三部分,从马达加斯加水稻景观和早期国家形成主题展开,包括水稻普及的时间、范围、原因与早期文明起源、国家形成之间的联系,结合历史学与生态学等多角度分析这一问题。最后,庄奕杰老师对三个典型遗址,从不同社会组织结构与权力、不同社会发展轨迹、不同国家形态与周边关系三个方面进行对比。
报告结束后,庄老师还对老师和同学们提出的问题作了认真的解答,整场讲座在听众热烈的掌声中结束。讲座由我院贾鑫副教授主持。